热电偶作为工业中常用的温度测量元件,其故障会直接导致温度测量偏差甚至失效,常见故障类型可按“元件本身损坏”“信号传输异常”“环境干扰影响”三大维度划分,每种故障均有明确的表现特征与诱因,具体如下:
一、热电偶元件本身的故障(核心故障类型)
热电偶的核心是“两根不同材质的电极丝”,其材质完整性、焊接质量直接决定测量性能,常见故障包括:
1.热电极丝断丝(最常见故障)
表现特征:
测量值跳变至“无穷大”(显示仪表报错,如“OL”或“Err”),或测量值远低于实际温度(断丝后仅残留部分电极丝,无法形成完整热电势回路)。
常见诱因:
高温老化:长期在接近或超过电极丝额定温度的环境下工作(如K型热电偶长期超1200℃使用),丝材因高温氧化、脆化而断裂;
机械振动:安装在泵、压缩机等振动设备上时,电极丝受反复应力作用疲劳断裂(尤其未做缓冲固定的热电偶);
腐蚀损坏:在强酸、强碱、硫化物等腐蚀性介质中(如化工反应釜),电极丝被腐蚀变薄,最终断裂(如J型热电偶遇H₂S易发生“硫脆”)。
典型场景:
炼油厂加热炉的K型热电偶,因长期处于900-1100℃高温且受炉膛振动影响,使用1-2年后常出现热端断丝。
2.热端(测量端)焊接不良
表现特征:
测量值波动大(热电势不稳定),或测量值偏低(焊接点接触电阻过大,热电势损耗),严重时无输出信号。
常见诱因:
焊接工艺缺陷:热端焊接时未熔合(虚焊)、存在气孔或夹渣,导致电极丝与焊接点接触不良;
高温氧化:焊接点材质(如焊锡、银焊料)在高温下氧化,形成氧化层,增大接触电阻;
机械碰撞:安装或维护时不小心触碰热端,导致焊接点脱落或开裂。
典型场景:
手工焊接的热电偶(如实验室用T型热电偶),若焊接时温度不足,易出现虚焊,测量时数据随轻微振动波动。
3.电极丝腐蚀或污染
表现特征:
测量精度下降(热电势漂移),长期使用后测量值逐渐偏低,或出现无规律波动。
常见诱因:
介质腐蚀:热电偶保护管破损后,腐蚀性介质(如盐酸、硝酸、熔融盐)直接接触电极丝,导致丝材被腐蚀(如E型热电偶抗腐蚀能力较弱,易受酸性介质侵蚀);
高温污染:在含碳、含硫的高温环境中(如锅炉炉膛),电极丝表面附着碳黑、硫化物,影响热电势的正常产生;
氧化失效:在高温氧化性环境中,电极丝表面形成氧化层(如K型热电偶的镍铬丝氧化后生成Cr₂O₃,阻碍电子传导)。
典型场景:
化工企业的酸性反应釜中,若热电偶保护管因碰撞出现裂纹,盐酸介质渗入后会腐蚀E型热电偶的电极丝,1-3个月内即出现测量偏差。
4.热电偶“老化”失效
表现特征:
热电势逐渐降低,测量值长期缓慢偏低,校准后短期内再次漂移,无法恢复精度。
常见诱因:
长期高温时效:电极丝在高温下发生晶体结构变化(如晶粒长大、元素扩散),导致热电特性偏离原始标准(如S型热电偶长期超1400℃使用,铂铑丝与铂丝的成分扩散加剧);
环境影响:在含氢气、一氧化碳的环境中,电极丝材质被“毒化”(如氢气渗透到铂丝中,改变其热电性能);
超过设计寿命:热电偶有额定使用寿命(如K型热电偶在800℃下寿命约2000小时),超过后热电特性必然衰减。
典型场景:
陶瓷窑炉中使用的S型(铂铑10-铂)热电偶,长期在1500℃高温下工作,2-3年后因铂铑丝老化,测量值比实际温度低50-100℃。
二、信号传输回路的故障
热电偶的信号(热电势)需通过补偿导线、接线端子等传输至显示仪表,传输回路的问题会导致信号损耗或中断,常见故障包括:
1.补偿导线选型错误或连接不当
表现特征:
测量值偏差显著(通常偏低或偏高固定值),且偏差随环境温度变化(如环境温度升高,偏差增大)。
常见诱因:
型号不匹配:用错补偿导线材质(如K型热电偶配用E型补偿导线),或正负极接反(补偿导线的“+”“-”与热电偶的“+”“-”接反,产生反向热电势,抵消部分信号);
规格不符:补偿导线截面积过小(如用0.5mm²导线传输100米以上信号),导致线路电阻过大,热电势损耗;
非补偿导线替代:用普通铜导线替代补偿导线,因普通导线与热电偶电极丝材质不同,在环境温度变化时产生额外热电势,引入误差。
典型场景:
车间K型热电偶的补偿导线因采购错误,用铜导线替代,当环境温度从20℃升至40℃时,测量值比实际温度低15-20℃。
2.接线端子接触不良或氧化
表现特征:
测量值波动大(如温度显示在±5℃内反复跳动),或在振动后突然跳变,重新插拔接线后暂时恢复。
常见诱因:
端子松动:接线时螺丝未拧紧,或长期振动导致螺丝松动,接线端子与导线接触电阻增大;
氧化锈蚀:接线端子在潮湿、多尘环境中(如食品加工车间、污水处理厂)氧化,形成氧化层(如铜端子氧化生成CuO),阻碍电流传导;
油污污染:端子表面附着油污、灰尘,增大接触电阻,导致信号传输不稳定。
典型场景:
污水处理厂的温度控制柜中,热电偶接线端子因潮湿氧化,测量值在实际温度30℃左右波动,范围达25-35℃。
3.保护管破损或堵塞
表现特征:
测量值响应迟缓(温度变化后,仪表显示滞后明显),或测量值异常(如突然升高后骤降),严重时伴随电极丝腐蚀故障。
常见诱因:
机械撞击:安装、维护时碰撞保护管(如金属保护管被工具砸变形、陶瓷保护管被摔裂);
高温冲刷:在高温高速流体中(如锅炉过热器管道),保护管被介质长期冲刷变薄,最终破损;
堵塞结垢:在含杂质、易结垢的介质中(如冷却水系统),保护管内壁结垢(如碳酸钙垢),阻碍热量传递,导致测量滞后。
典型场景:
电厂锅炉的热电偶保护管,因高温蒸汽长期冲刷,使用3年后出现裂纹,蒸汽渗入后导致电极丝腐蚀,测量值从实际400℃骤降至200℃。